鹿鸣春 作品

第1156章 小芳-西红柿(第3页)

    除去损耗,运输成本,工人工资和地租,净利润也达到六万块钱。

    崔锦芳看着手里的几本存折,在小民暑假结束前夕,到省城,春城,沪市,选择供销社附近买铺子。

    崔锦芳无意当包租婆,也不想屯房子,只是未来租赁关系矛盾一直存在,部分贪心的房东,成为遏制商户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干出一个成熟的店铺不容易,合理涨租可以接受,贪心不足就不可取。

    重来一世,崔锦芳绝不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也不喜受人牵制。

    罗教授终于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带着几个农科学生实地观摩崔锦芳的试验田。

    一道来的还有省报,新京报的记者。

    崔锦芳大大方方让记者们拍照,跟罗教授分享她的种植心得。

    原本没把崔锦芳一个小学文化的村姑放在眼里的几个学生,等崔锦芳把人工授粉技术,驱虫防病的中药粉甩出来,连罗教授都坐不住。

    “好,好啊!华人苦农药久矣!”

    罗教授说的苦,可不是农药泛滥,而是稀缺。

    这时候虫害主要靠人工抓,病就靠舍弃阻断传播,农药制作成本高,现有条件没有办法大规模生产,一直是抑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种子农药和化肥,是每个公社最重视的生产资料。

    崔锦芳从后世农业频道带来的中药粉,成本虽高,总比没有农药的好。

    罗教授带着学生们在村里住下,整整研究了半个月。

    报社记者们对农业一知半解,倒是对崔锦芳发家致富感兴趣。

    国家早就在呼吁改革开放,民众却呈现出极端的两极分化。

    不是胆小畏缩,宁愿吃个半饱,也要保守发展,就是胆大包天,倒买倒卖,甚至挥舞锄头,挖国有墙角。

    还有的不法分子,只看人富裕,不愿意吃苦,仗着地头蛇的便利,专门打家劫舍,谋财害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