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六章 白衣归朝,宝剑出鞘(第2页)
李善长悠然说道:“未来的麻烦是未来的,当下最麻烦的可不是杨帆,而是那群妄图把控科举的家伙,若是他们成了气候,朝中还会有我淮西人的位置么?”
他望着皇宫的方向,一脸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样子,道:“就让杨帆与南边的那群人闹腾去吧,闹腾得越大越乱才好,吾等就静候这场大戏,哈哈哈!”
刘三吾府邸,白信蹈匆匆的走了进来,此时,他已经顾不得什么体面与规矩,急匆匆冲到了后院。
刘三吾才起来不久,正慢悠悠地在侍女的搀扶下,要去用膳。
见白信蹈来了,刘三吾招招手笑着说道:“信蹈,今日怎么来得这么早?是不是有好消息?老夫猜猜,陛下莫不是宣布,重开殿试了?”
白信蹈面色难看得吓人,道:“恩师莫要再说笑了,今日清晨,杨帆领着上千士子前往皇宫,应天百姓竞相跟随,如今已经有数万人汇聚了宫门外,杨帆已经进宫,恩师,这案子恐怕要落到杨帆手里了!”
闻言,刘三吾的脑袋“嗡”的一声,差点摔倒,白信蹈扶住了刘三吾,喊道:“恩师?恩师醒来!恩师!快,快去叫郎中!”
刘三吾猛地一挥手,喊道:“备车,老夫要立刻入宫,再去叫上张大人他们,绝不可让杨帆这个煞星调查此案,否则不堪设想,快去!”
等着看朱元璋笑话的一众大臣想不到,他们等来等去,等到了杨帆复出。
此人的心狠手辣,在应天谁人不知?常茂他都敢查,还让常茂被砍了头,何况其他的官员?
不止是刘三吾等官员,其他的国公府与官员府邸也闻声而动,这群大臣从未像今日这般积极,奔去皇宫参加今日的早朝。
一时间,应天城“兵荒马乱”。
皇宫,奉天殿。
今日的奉天殿气氛尤其古怪,群臣三三两两凑到一起,目光时不时地望向殿外。
殿外,杨帆正站在那儿一动不动,眼观鼻鼻观心,好似老僧入定了一样,他身着一袭常服,若不是朱标带着,恐怕根本来不了奉天殿。
然而谁都无法忽视他的存在,尤其是与本次科举案有关系的官员,神情极为复杂。
吏部尚书詹同轻声说道:“看见了吧?又来了,这刚消停了多久?还没到一年吧?”
户部尚书楼覃忍不住望了一眼杨帆,道:“杨大人心怀天下,遍观群臣里面也就他肯站出来,挑得起这千斤重担。”
工部尚书赵俊摇了摇头,道:“楼尚书,怎么听你的意思还颇为欣赏杨帆?你忘了去年他是怎么搅动朝堂,让应天天翻地覆的么?”
说着,赵俊看向王慧迪,道:“王大人,你当初也是因为郭桓案被牵连,你说。”
王慧迪去年被降职为刑部侍郎,被问起此事,他尴尬地笑了笑,说道:“吾能保住身家性命,没被贬黜已经很满足了,不敢奢求其他的。”
詹同轻哼一声,说道:“诸位就看着吧,这杨帆说不准还要闹出多大乱子,王大人,你可得离他远点,别被他牵连了。”
群臣议论纷纷,议论的焦点都围绕着杨帆今日回归。
过了大概两刻钟时间,朱元璋终于上朝,百官山呼行礼,杨帆在奉天殿外,也一样行了礼。
朱皇帝的目光越过百官,望着站在朝阳中的杨帆,一时间感慨颇多。
定了定神,朱皇帝依旧如同往常一样,与群臣议事,一直商议完所有正事之后,才到了今日的重头戏。
太子朱标走出来,高声说道:“启禀父皇,今日来滞留于京师的士子们仍未散去,而关于科举复查之事还未有定论,今儿臣向父皇推荐一人,可担当大任,审查此案!”
朝堂中鸦雀无声,都望着朱元璋,朱皇帝的虎目之中流露出一抹笑意,他明知故问,道:“哦?你且说一说,谁可以担当此任,将案子查的水落石出?”
朱标转过身,指向了奉天殿外的杨帆道:“儿臣保举前锦衣卫指挥使,前辽东都司总兵,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