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萨理彦死,朵颜三卫(第2页)
历史上的朵颜三卫出现的时候,是在洪武二十年冯胜统帅二十万明军迫近辽东。
北元太尉纳哈出无奈身边的近臣纷纷倒戈,纳哈出不得不投降献出辽东,生活在归流河上游、兆儿河流域,以及嫩江与乌裕河流域的蒙古部落随之归附明朝,成为明朝的盟友。
故后来的蒙古实际上分裂成了三个部分,瓦剌、鞑靼,以及被称为兀良哈的朵颜三卫。
由于杨帆的出现,以辽东为根基击破了纳哈出,将兀良哈三卫吓得够呛。
当纳哈出败亡之后半年,兀良哈三卫便上书明廷,愿意归附大明听从调遣。
话是这么说,但是因为纳哈出的败亡,兀良哈三卫人心惶惶,内部也产生了不小的动荡。
直到洪武二十四年,才形成了泰宁卫首领阿扎失里、朵颜卫首领脱火赤、福余卫首领海撒男
答奚领导的朵颜三卫格局。
这三卫之中,以朵颜卫实力最强,与明廷的关系最好,故明朝称其为朵颜三卫。
与历史上的朵颜三卫相比,杨帆统管之下的朵颜三卫,更加敬畏明朝。
无他,这位杨大人的手段太狠辣了。
纳哈出、萨理彦,以及生活在永安都司的部落,他竟要全部吞下去,全部同化,那兀良哈会不会有一样的命运?
三卫首领心里面也在犯嘀咕,但却不敢明面上表达出任何不满。
在杨帆正式进攻萨理彦前,朵颜三卫的行军速度并不快,似乎有观望之意,他们在观察明军,是否还是征伐高丽时候的强军,杨帆是否还是那个杨帆。
纪纲取出一封书信来,道:“大人,杨士奇送来的书信,朵颜三卫已经于三日前抵达了义县一带。”
杨帆闻言不禁笑了,说道:“他们倒是会挑选时机,这边萨理彦刚覆灭,那边他们便到了。”
不过对于朵颜三卫的小心思,杨帆也不计较,挥挥手道:“传讯义县,让九江他们好生接待,莫给朵颜三卫太多的压力。”
洪武二十六年,十月七日,祸乱大明永安都司的罪人萨理彦,在辽阳城外行刑。
杨帆并未去观刑,此事交给了七部首领来监刑,萨理彦被绑起来凌迟。
据传,萨理彦在行刑场上大骂七部首领,辱骂七部首领都是蠢猪、废物,没有骨头的东西,被杨帆养成了狗!
七部首领本就对他恨之入骨,闻言让七部里面的好手轮番上场,割下萨理彦的肉。
萨理彦一共挨了九百多刀才断气,后尸体也被七部拆解分成了七部分,送回了曾经七部将士战死的地方,祭奠英灵。
七部元气大伤,还彻底失去了自主权,就算将萨理彦挫骨扬灰也不奇怪。
行刑后的当日,杨帆在长安侯府内宴请七部首领,商议后续内迁的事宜。
七部首领本来担心杨帆会拉着他们去西征,不过杨帆并未难为他们,七部与萨理彦的激战已经将七部的势力消耗得七七八八,强行拉出去也帮不了什么忙。
“患病多日”的刘伯温也难得出现,他会全权负责内迁等事宜,这让怀着偷奸耍滑心思的七部首领暗暗叫苦,本以为杨帆走了他们能耍些小手段讨些便宜,没想到刘伯温居然出山了。
有刘伯温这尊大佛在,七部只能老老实实按照原来的约定行事,不敢造次。
洪武二十六年,十月八日,杨帆再度离开辽阳城,前往前线与主力会合。
大凌河畔,明军大营。
明军驻扎的地方选在了大凌河北、尖山门南,从此处出发一直到广武镇附近,再从广武镇到胪驹河,便是此行杨帆的初步作战方向。
胪驹河在后世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饮马河,乃永乐大帝朱棣所取之名。
不过朱棣目前在安南忙得如火如荼,估计这辈子是没有机会到蒙古来了。
杨帆抵达军营,明军上下将官以及朵颜三卫的首领都来迎接,时隔数年后,杨帆再度见到三位首领,上一次还是他们三个被封为泰宁卫指挥使,朵颜卫指挥同知,以及福余卫指挥同知的时候。
泰宁卫首领阿扎失里出身不简单,乃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的后裔,满脸的络腮胡子,虎背熊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