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老爷有请(第2页)
徐良唏嘘,不由感叹长此以往,大明朝会不会也同汉唐末期一般,重蹈宦官乱政的后辙。
太祖爷或许也没想到,这才过去多少年,那道牌子如今可还在宫里竖着呢,有些人就已经视若无睹。
太皇太后老迈,对后宫掌控终究不如朝初。
前次的事,陛下虽明里聆听教诲,实则行事依旧如故。
深居后宫,耳目不聪,老人家移驾功德寺,近来也见了不少命妇,许多事知道的更清楚了一些。
前两日,徐良还见到老人家失落的一直盯着先皇亲手种下的那颗银杏树发呆。
夫君早亡,儿子英年早逝,最疼爱的孙子与自己离心离德。
人到暮年,如何不伤怀。
这满朝上下,先皇所留老臣虽身居高位,但大多都已暮年。
老臣们虽仍是赤心一片,殚精竭虑。却因陛下猜疑,自保尚难,以至于锐气全消,被权阉一再欺侮。
青壮干臣,要么早就投效,要么只道浑浑噩噩捱过一天算一天。
些许愿意直言敢谏之臣,如那刘廷振,却屡被打压,甚至戴枷辱身。
一部大员,如户部尚书刘中敷、侍郎吴玺等,性情恬淡,管理天下财赋,亦算得上素来勤勉,兢兢业业,并无贪渎之行,同样动辄被折辱。
满朝上下,几乎只剩一种声音。
零星其他声音,便如那微尘坠湖,涟漪都不曾荡起,更遑论掀起一丝波浪。
看似承平之世,实则已经渐起波澜。
平静之下,早已暗流涌动。
祖宗礼法,从京师朝堂肇始,已有渐行崩坏之势。
甚至有种愈来愈明显的势头,有人嘲笑刘廷振那般毫不惜身的直谏,乃是不懂变通,庸夫行为。
反而大肆宣扬,明哲保身方是为官之道,此言已成为公开场合时,大谈特谈之语,甚至备受推崇。
此种恶俗风气,影响越来越大。
就如于谦和他离开英国公府前,对英国公说的那句。
「公爷受先皇托孤之重,匡扶社稷本是应该。虽说明哲保身也未尝不可,旁人终究说不
得什么,但家族其他人的想法,公爷是否尽知,又是否能够约束?」
于谦这话,是当着徐良的面说的,全然没有要隐瞒的意思,似乎就是要徐良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