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傲慢的不列颠人(第2页)
与此同时,在那金碧辉煌的皇宫之中,气氛却是异常凝重。
慈禧太后阴沉着脸,目光紧盯着眼前那位鼻青脸肿、狼狈不堪的使者。
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精心派遣出去的使者,竟会落得这般凄惨的下场。
使者添油加醋的说道:“奴才刚刚表明身份,便被打了一顿,他们还说,还说让老妖后洗干净脖子,免得到时候脏了他们的刀!”
“欺人太甚!”
伴随着手中的瓷碗粉身碎骨,整个大殿鸦雀无声。
“各位爱卿!”慈禧太后终于打破沉默,声音低沉而威严,“眼下敌军已然将我等重重包围,不知众卿家可有何退兵之良策?”
话音刚落,在场的大臣们纷纷开始用眼神相互交流起来。
这支突如其来的大军如同从天而降一般,至今尚未查清其来历。
他们就像是凭空出现似的,让人毫无防备。
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如此庞大规模的军队,着实令人震惊不已。
许多大臣暗自揣测着,会不会是光绪皇帝暗中拉拢来的强大援兵,企图借此机会一举终结慈禧太后多年以来的专制统治呢?
当年康熙也是暗中培养了一些人,来制服鳌拜。
对于太后的独揽大权,光绪皇帝虽然表面上不敢有丝毫怨言,但私底下对这种状况早已心生不满。
万一在此关键时刻站错了队伍,将来等待自己的恐怕将会是无情的清算与惩罚。
就在这时,一位年事已高的大臣颤抖着身子,战战兢兢地开口道:“启禀太后娘娘,老臣愚笨迟钝,一时之间实难想出万全之策。不过依老臣之见,不若昭告天下,号召各方诸侯进京勤王护驾,或许能解当前之困局……”
慈禧太后的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她紧咬着牙关,在心中暗自思忖道:待到驻守各地的大军匆忙赶来增援之时,恐怕这事情早就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了,黄花菜怕是都要凉透了!
又有一名臣子站出来说道:“微臣认为,当务之急应当再度派遣使者前往敌军阵营展开谈判,务必先要摸清对方的底细以及来意。”
紧接着,又有人附和道:“或许我们还可以考虑请求洋人的援助。”
此言一出,原本神情凝重的慈禧太后眼中突然闪过一丝光亮,她心想:请洋人帮忙确实不失为一条妙计!
慈禧对于洋人对待大清朝廷的态度可谓心知肚明,尽管内心对这些洋人充满了憎恨,但她也深知这些洋人绝不会坐视他人轻易推翻大清朝廷,毕竟他们可不想失去在大清所获取的种种利益。
遥想当年那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西方列强不就曾经亲自调兵遣将参与镇压吗?
所以,一旦大清朝廷面临生死存亡之危局,为了维护其自身的既得利益,慈禧坚信那些洋人必定会毫不犹豫地再次伸出援手。
与此同时,在城墙之上,负责守城的那位旗人将领正昂首挺胸地站立着,他目光轻蔑地望着不远处那浩浩荡荡的数十万大军以及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数百门大炮。
身旁的副将面露忧色地提醒道:“将军大人,此番敌军来势汹汹,不容小觑啊!”
然而,这位旗人将领却满不在乎地摆了摆手,冷笑道:“哼!不必担忧,且看对面军队的容貌服饰以及飘扬的旗帜便可判断出,此乃汉人组成的大军罢了。只要不是那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洋人部队,放眼天下,又有谁能够成为我大清朝廷的敌手呢?”
说罢,他自信满满地捋了捋胡须,还把背后的辫子甩在身前,似乎完全没有把眼前的威胁放在眼里。
自那鸦片战争起始以后,华夏大地之上,各地的起义便如燎原之火般连绵不绝。
其中规模最为浩大、对清王朝统治构成最大威胁的,当数太平天国运动。
然而,即便其气势如虹,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命运。
面对着本土此起彼伏的造反与起义,大清王朝从未心生怯意。
历经多年的征战与镇压,朝廷早已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和手段。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在面对西方列强时所展现出的怯懦与无奈。
每每交锋,清军总是被那些洋人的坚船利炮揍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屈辱地接受赔款、割地的不平等条约。
若是战况稍好一些,赔款的数额或许能稍微少一点;可若战局不利,那损失之惨重简直令人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