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81章 千古谏臣魏征


 建立在隋朝末年乱世废墟之上的唐朝,唐太宗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一改往日民生凋敝的社会乱象,转而开创了一个河清海晏的贞观之治盛世。

 而这个盛世的开创不仅仅是唐太宗李世民一个人的功劳,这个盛世的来临离不开贞观一朝的那些治世能臣。

 可以说唐朝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的成就,离不开那些在朝堂之上不断为唐太宗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官吏。

 而在这些著名的贞观臣子中,有一个人与其他人均不同。

 他既不会对唐太宗阿谀奉承,更不会在朝堂拉帮结派,死后唐太宗还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

 他就是魏征,唐太宗贞观盛世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公元580年,魏征出生于巨鹿郡曲阳县,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魏征的父亲魏长贤,早年在北齐朝廷担任官职,后因上书讥讽朝政被贬为县令。”

 “魏征年少时父亲便去世,因不善经营家中产业,家道中落,出家为道士。”

 “虽落魄潦倒,但魏征胸有大志一心向学。”

 “他喜好读书,涉猎广泛,见天下大乱,最喜欢纵横之说。”

 “公元617年,武阳郡丞元宝藏起义响应瓦岗李密,召魏征为官掌管文书记录。”

 “李密每次收到元宝藏的文书总是称赞,听闻是魏征所写,便召见魏征为元帅府文学参军。”

 “魏征随后献上十条密策以壮大瓦岗,李密虽称奇却没有采用。”

 “一年后,王世充转攻洛口,被李密击败。”

 “魏征对李密的长史郑颋献策称,李密虽多次胜利但损兵折将过多。”

 “瓦岗没有府库,将士们有功而无赏影响作战士气。”

 “不如加固深沟高垒与之相持,待敌人粮尽,便可不战而退,才是取胜之道。”

 “而且东都的粮食用尽,王世充无计可施会决一死战,便不与其交战。”

 “长史郑颋不以为然,认为是老生常谈。”

 “魏征却称这是奇谋深策,拂袖离去。”

 “没有采用魏征的计策,李密轻率出战,遭到惨败。”

 “魏征便随之归降李唐,但未得重用。”

 “当时李密原来的部下徐世勣仍占据着大片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举棋不定不知何从。”

 “魏征写出《与徐世勣书》劝导徐世勣应审时度势,避免错过成大事的时机。”

 “李勣收到文书后便决意归唐,并开仓运粮,接济淮安王李神通。”

 “之后,窦建德率军攻打黎阳,魏征、李神通、李勣等人都被俘获。”

 “窦建德仰慕魏征的才能,又拜其为起居舍人。”

 李隆基:魏征,天下第一诤臣,太宗亦师亦友的良臣。

 他要是也能有魏征这样敢于直谏的良臣,安史之乱怎么也不会发生。

 魏征曾多次劝谏太宗,直言不讳,规劝太宗以尧舜为榜样,以秦、隋朝的暴政为借鉴。

 引经据典,督促太宗轻徭薄赋,兴文抑武,节俭勤政。

 并敢于坚持原则,直到太宗屈服。

 太宗与魏征之间的故事传为美谈,成为君臣肝胆相照的象征。

 太宗和魏征属于亦师亦友,两者相互成就。

 太宗雄才大略,心胸宽广开阔,具有容人之量,重要的是赏识重用人才。

 为了实现国富民强,太平盛世的愿望,迫切需要有才能的朝臣,帮助太宗改过自新指导他大有作为。

 魏征正是这样的人才,而且直言敢谏,不避锋芒,为国为君分忧。

 因此,太宗和魏征君臣一心,肝胆相照,相互成就,成为历史佳话。

 魏征之后,再无谏臣,成为空前绝后的名臣。

 此后历朝历代的名臣众多,但魏征这样的谏臣仅此一人。

 太宗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谏臣,才能时刻警醒自己,不至于犯下大错,这是让他最羡慕的地方。

 “公元621年,李世民带兵攻打窦建德,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

 “窦建德就擒后,魏征也随着到了长安二次归唐。”

 “隐太子李建成听闻魏征的声名,便将其纳入麾下,掌管图书经籍,礼遇厚待。”

 “魏征见秦王李世民功勋见长,劝说李建成应尽早巩固太子之位,并积极为他出谋划策。”

 “当时刘黑闼作乱山东,李元吉镇压失败。”

 “魏征建议太子李建成请战立功,同时可结交山东豪杰,使其地位更加稳固。”

 “武德五年十二月,李建成前往山东,采用魏征的建议。”

 “改用招抚政策瓦解了农民起义军,取得了胜利,并结交了山东豪杰,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公元626年,李世民取得玄武门政变的胜利。”

 “李世民问魏征为何要离间兄弟

,魏征答先太子若是听他的,必无今日之祸。”

 “李世民听罢,器重他的耿直,又素来看重他的才能,便接纳并礼遇魏征。”

 “当时河北州县局面混乱乱党丛生,魏征及时提醒李世民。”

 “李世民便派魏征前往安揖河北稳定局面,遇事可酌情处理。”

 “魏征在磁州遇到旧太子手下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押解回京,魏征对副使称。”

 “如果释放了二人,人们便会相信朝廷发布的诏令是算数的,必然对民心安定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仍听凭将两人押送京师,则只能说明朝廷说话并不算数,必将失信于民,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应以国家大计为上,主上以国士的礼相待,便应以国士的担当来报答知遇之恩。”

 “随即命人释放他们,免除其罪责,使朝廷信誉的感召远达天下。”

 “李世民非常满意,魏征最终也圆满完成了安抚山东河北的任务。”

 “经此一事,李世民对魏征愈发器重,经常传召他入内商谈治国施政的得失。”

 “魏征有经国之才,性情耿直不屈不挠,李世民对他的谏言都欣然接受。”

 “魏征也欣喜于李世民的信任,对李世民知无不言,尽显其才能无所隐瞒。”

 “魏征所谏二百余事都说到李世民心坎上了,李世民也都理解他是诚心诚意为了国家好。”

 李世民:要是没有魏征此等诤臣良臣,朕还不知道会犯多少过错。

 一个人身居高位,就容易意识不到自己的过错,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能够站出来劝谏。

 而魏征正是这样的臣子,他都已经记不清魏征多少次指出他的过错了。

 还记得贞观元年的时候,他要派人征兵。

 大臣上奏只要是身材魁梧壮实的男子,哪怕不满十八岁,也可以一并征兵。

 他自然是同意的,可魏征却坚决反对,不肯签署律令。

 他那时非常生气,责怪魏征太过固执。

 魁梧壮实的男子,都是那些奸民虚报年龄以逃避徭役的人,征召他们没什么害处。

 但魏征则认为军队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于人数众多。

 征召身体壮健的男子,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无敌于天下,没必要多征年幼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