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447章 诗杰王勃


 王勃虽然是天才,可是却又很不幸。

 二十六岁落水而亡,着实是让人惋惜。

 如果假以时日,王勃必定还能够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毕竟诗人的成长,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在生活中吸取养料。

 当然王勃已经是足够优秀,尽管只活了二十六岁。

 但是同样惊艳了整个大唐诗坛,写下无数经典的名篇佳作。

 “贞观二十三年,王勃出生于山西太原的一个家世显赫的家庭。”

 “祖父辈的王通是隋末大儒,培养出了房玄龄、杜如晦等几位名臣。”

 “王绩是酒客诗人,擅长田园诗,王度是唐代传奇的先驱者之一,至于父亲王福峙也是当朝的太常博士。”

 “古代的才子往往幼年早慧,出生于书香世家的王勃甚至比先辈们都要聪明。”

 “6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写诗文了,9岁就可以读颜师古注解的《汉书》。”

 “颜师古可是文坛旧宿,对于他的文章当时读书人都奉为经典。”

 “但年幼的王勃可不管,看完之后甚至写出了10卷读书笔记,毫不客气的指出颜师古多出错误。”

 “从这点可以看出王勃自幼聪慧,且天命不凡。”

 “当然才子毕竟是才子,在别人苦苦思索如何构思文章的时候。”

 “王勃早已文思泉涌,下笔如神助了。”

 “比如每次写诗文,先研磨数升墨汁,畅饮之后拉起被子蒙头大睡。”

 “醒来之后直接挥笔而就,美名其曰打腹稿。”

 “唐代盛行干谒之风,文人们为了博得王公贵族的赏识在科举中占得先机,纷纷揣着自己精心挑选的文章献给王公贵族。”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勃自然也会如此,而他的选择是当朝右相刘祥道。”

 “麟德元年,王勃以一句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彻底征服了刘祥道。”

 “刘祥当即想朝廷举荐,认为王勃是神童,应当得到重用。”

 “有了刘祥道的推荐,王勃的科举之路自然顺顺利利。”

 “乾封元年,王勃对策高第,被授予从七品的朝散郎。”

 “而这一年,王勃不过17岁,正是少年意气最为蓬勃的时候。”

 “不仅如此,王勃的才华还得到沛王李贤的肯定。”

 “李贤多次派人邀请王勃进入王府,聘为修撰,专门负责处理王府的文字工作。”

 “对于其他人来说,能和皇室交好,在王府工作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一辈子都难求的机遇。”

 “而这个机遇被17岁的王勃拿到了,而王勃自然也对自己才智很满意。”

 “在《观内怀仙》中发出了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的心声。”

 “这句诗隐隐有些骄傲的意味,似乎忘了自己也曾经求过本人。”

 “且没有意识到,骄傲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是自己傲视天下才子的资本,也是招致各方嫉恨的暗器。”

 “果然没多久,王勃就被逐出王府。”

 “不仅吃不到这个馅饼,反而彻底失去了机遇。”

 王昌龄:王勃水平极高的佳作,炼字讲究,结尾堪称点睛之笔。

 古往今来,聚散离合一直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才子骚人感怀身世坎坷,叹息美好难驻,更珍惜真挚友情。

 所以一旦遇到离别时刻,他们心中便会涌起一份难以抑制的愁情。

 唯有融入诗行,化作文字,才会稍觉轻松。

 抒情诗作一般会借助客观物象,委婉地表达主观感情。

 也就是采用各种可以感触的意象,抒发自我强烈的内心感受。

 同时诗人作为主体,也会与作为意象的客体合而为一,从而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

 王勃水平极高的两首佳作,意象鲜明,炼字讲究,结尾堪称点睛之笔。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王勃是非常熟悉的初唐才子,一篇《滕王阁序》奠定了他在华夏文坛的不朽地位。

 如果不是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他一定会为后世读者留下更多的精神遗产。

 这首送别诗水平极高,展现出才子的不凡才华。

 离开故园多年,诗人早已习惯了漂泊的生活。

 正值早秋时节,江水浩荡。

 皎洁的月光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诗人在江边的亭阁里送别朋友。

 诗人默默地看着逝水东去,心里却不断地叹息时光难留。

 本来已经伤感于聚少离多,忽然又看见渡口的树荫下停泊着离舟,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如果不是因为与朋友的一次欢聚,王勃可能就会逐渐忘记漂泊之苦,甚至就连对家乡的记忆也变得模糊。

 欢乐的

时光令人陶醉,也让本来毫无波澜的心湖,忽然变得不再平静。

 江亭、明月、江流、离舟,诗人连续地叠加了多个意象,烘托出送别时的氛围。

 诗人又通过已觉、复看进行转折,委婉地道出自己发自内心的惜别之意。

 心中的火焰一旦点燃,就很难熄灭,朋友的离别虽然就像一盆冷水。

 可是它不仅没有浇灭那团熊熊火焰,反而激起了诗人更多的感怀。

 全文情感深沉,却又含而不露,令人赞赏不已。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他乡送客,这种滋味一般人可能体会不到。

 王勃天赋异禀,却又因为青春年少而犯错,从此告别了轻松惬意的生活。

 并深刻地体会到命运多舛、人生坎坷,所以他也会格外地珍惜真挚的情谊。

 这首诗情真意切,字字含泪,细细品味,着实令人感动。

 返乡的船只,在江上来往穿梭,仿佛列队而行。

 归家的车骑,在路面挨挨挤挤,好像排成一行。

 江南江北的人们,隔着江面相互眺望,心里充满了思念之情。

 在这难舍的离别之际,波澜壮阔的大江,岂止只是一条水流。

 那些被江水隔断的两岸山川,由于没有横跨的桥梁,似乎分属两个不同的家乡。

 诗人首先描述了一幅繁忙的景象,江面上客船不断往来。

 岸边的街道上也是车马成行,两岸的人们更是隔江相望。

 在这早秋时节,人们都好像归心似箭。

 其实这只是诗人思乡心切,却借助景物表达出一种强烈的乡愁。

 互相望三字,形象地传达出一种难以割舍的离情。

 朋友很快就要乘舟远行,对面的青山仿佛正在发出召唤。

 一旦客船到达对岸,就好像到了另一片家园,其实两地不过只是隔了一条江。

 诗人叹息山水远隔,无法自由通行,也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归乡无计的无奈之意。

 结尾采用反问句式,更加突出了一种难舍难分的依依别情。

 可谓意在言外,堪称点睛之笔!

 “唐朝初年,王公贵族们喜欢斗鸡这项娱乐活动,尤其是唐太宗时期的一位叫叫杜淹的官员。”

 “因为献上一首斗鸡诗,暗中夸赞李世民平定海内的战功。”

 “受到唐太宗的赏识,从此平步青云,令无数人羡慕不已。”

 “而沛王李贤也是不折不扣的斗鸡爱好者,有一次他邀请英王斗鸡取乐,双方玩的不亦乐乎。”

 “王勃看到后想到了前朝杜淹的故事,一时兴起作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