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490章 扬州八怪郑板桥(第2页)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艺术风格,更反映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郑板桥的艺术追求与人生哲学,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人追求真理与美好,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雍正二年,徐夫人所生之子儿不幸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

 “同年,郑板桥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

 “第二年郑板桥第二次出游京师,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

 “并在途中高谈阔论,评论当时人物的好坏,因此而得名。”

 “在京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雍正五年到六年,郑板桥客居于通州,在扬州天宁寺读书,手写《四书》各一部。”

 “雍正九年郑板桥三十九岁时,徐夫人病殁,郑板桥作诗以志丧妻之痛。”

 “郑板桥客居扬州的十余载,结识了许多画友,黄慎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在此期间,郑板桥也有大量作品。”

 “雍正十年,郑板桥四十岁。”

 “这年秋天,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之后游览了南京诸多名胜古迹。”

 “雍正十一年,得友人程羽宸资助赴镇江焦山读书,准备应试。”

 “乾隆元年,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

 “于太和殿前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

 “但此次并没有得到官职,仕途无果。”

 “这期间,郑板桥的书法作品有《四书》各一部。”

 “乾隆六年九月,郑板桥奉吏部征召,到京城候补官缺,在京城期间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乾隆七年春,五十岁的郑板桥被授范县县令,并兼管朝城县。”

 “到任后,他命人在县衙的墙壁上打出上百个孔洞,与街市相通。”

 “意在摒弃之前官吏贪污腐败、欺压百姓、受贿行礼等恶俗之气。”

 “郑板桥当范县县令期间,经常深入百姓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

 “乾隆十一年,郑板桥调任潍县县令。”

 “到任后,潍县已经连续两年闹水灾。”

 “郑板桥为了解救灾民,决定不待上级批准便开仓赈灾,大大缓解了当地灾情。”

 左宗棠:郑板桥的故事,不可随处小便与小处不可随便。

 在郑板桥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字画就如同璀璨的明珠。

 在艺术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价值连城。

 郑板桥对此虽有耳闻,却也只是淡然一笑,依旧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随性地挥毫泼墨。

 他那清瘦的面庞上,双眸总是闪烁着灵动又睿智的光,仿佛世间万物都能在他的笔下化为神奇。

 而在郑板桥的家中,有一个机灵却又有些贪财的书童。

 他日日看着那些从郑板桥笔下诞生的神奇之作,心中渐渐生出了别样的心思。

 这书童深知郑板桥的字值钱,便时常趁主人不注意,将郑板桥随意丢弃的草稿偷偷拿出去。

 然后,他将这些草稿精心裱褙,再转手卖给那些渴望得到郑板桥真迹的人,从中获取不少的的财富。

 郑板桥其实早已有所察觉,每当他发现草稿少了的时候,只是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无奈,随后又轻轻摇头。

 他生性豁达,只是偶尔佯装不知,并未过多苛责这狡黠的书童。

 有一次,郑板桥决定给这书童一个小小的教训,让他知道不是所有自己的字都能拿去卖钱。

 只见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似有若无的笑意,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仿佛一个准备恶作剧的孩童。

 他拿起笔,故意写了不可随处小便这几个字,写完后还满意地点点头。

 他把这张纸随意地放在往常的地方,就等着看那书童的反应,那模样就像一只等着看猎物上钩的老狐狸。

 然而,过了几天,当郑板桥路过一家书画店时。

 不经意地朝店内一瞥,竟意外地发现自己的那幅字赫然挂在店内显眼的位置。

 他先是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嘴巴微微张开,似乎想要说些什么。

 随后,眉头紧皱,脸上浮现出一丝愠怒

,心想这书童真是大胆。

 但当他走近一看,却不由得大为惊叹。

 他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眼中的怒火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钦佩与惊喜。

 原来,不知是哪位高人,竟巧妙地将字的顺序调整了一下,变成了小处不可随便。

 这一改,原本低俗的语句瞬间变得充满了哲理,蕴含着一种警醒世人的深意。

 郑板桥站在书画店前,微微仰着头,眼睛紧紧盯着那幅字。

 脸上的表情时而凝重,时而舒缓,仿佛在与这几个字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他捋了捋自己的胡须,轻轻点头,心中对那位改动者充满了钦佩。

 他意识到,真正的艺术有时候并非完全取决于创作者本人。

 那些懂得欣赏和再创造的人,也能为作品注入新的灵魂。

 而那个原本想拿字卖钱的书童,这次却无意中促成了这样一次奇妙的转变,也让郑板桥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新的理解。

 从此,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趣谈。

 也让更多的人记住了郑板桥和那句充满智慧的小处不可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