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质 作品

第121章 五花老荣(第2页)

 老苍说的就是老头,天窗指的是上衣口袋,搭架子是实施他们惯用的手段伎俩,要么是想法挡住目标的目光,要么就是制造一些混乱,好趁机偷钱。

 这些话听起来有些复杂,在旁人看来或许还以为他们俩在商量打工的事情了,毕竟二人的装扮本就像工人,再加上嘴

里又一直念叨着什么“搭架子”、“天窗”这样的专业术语,让人生不出任何疑心。

 这正是行走江湖黑话的方便之处。

 他们这些小偷之间往往互相以“匠人”“钳工”相称,把上衣兜叫“天窗”;裤兜叫“地道”;把女人的裤兜称“二夹皮”;“皮子”是钱包,“皮子肥不肥”就是钱多不多;偷夜间坐车睡觉的乘客叫“扣死倒”,偷行李物品的叫“滚大个”......

 在这种种隐晦的术语下,往往他们当着你的面光明正大的讨论如何偷你的钱,你还一脸茫然地搁那儿傻乐呢。

 “不过......偷老人家的钱,这未免也太不讲究了吧。”

 沈歌心中暗道。

 江湖人往往重规矩,因为这是行业能长久下去的潜规则。就像盗墓贼把开棺鞭打楚平王尸骨报仇泄愤的伍子胥供奉为祖师爷,他们小偷这一行则是尊东方朔为祖师爷,而且还有“三不偷”的规矩。

 这“三不偷”和“四不吃”没有关系,小偷一行有这“三不偷”的规矩当然不是因为他善,只是为了限制行内的人不要做的太绝,免得引起公愤,竭泽而渔。

 这“三不偷”分别是,饥人购米之钱不偷;急人买药之钱不偷;就木置材之钱不偷,“就木置材”就是死人买棺材的钱。

 只是后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像老一辈的江湖人还懂得守规矩,但这些规矩对于现在的小偷们已经没有约束力了。像民国时期的侠盗“燕子李三”,到今天还被拍成了电视剧,这样的人还是少数。

 沈歌还记得,当年和老爷子在燕京讨生活时,曾听老荣行里的人说过,除了民国时期劫富济贫的侠盗燕子李三外,近年来他们这一行里最出名的就要属“于黑”这个人了。

 据那人说,于黑这个人,不仅长得帅气,而且穿着也很阔绰,谈吐文雅,旁人看来,绝对不是个贼眉鼠眼的小偷。

 这个人几十块、一百块是完全看不上的,出手就是几百上千,而且待同行也十分讲义气,但凡谁有个困难,去找他,肯定能得到帮助,这个人的性格就是仗义疏财。

 传闻他吃了官司被抓,去探监的人络绎不绝,有送吃的的,有送钱打点狱警的......从这些方面就能看出来,这个人在小偷这一行当里的影响力。

 此刻眼前的这两人,虽然满嘴黑话,但老荣行里的规矩怕是完全抛之脑后了,老人家的钱也偷。

 仔细想想大概他们也只能偷老人家的钱了,毕竟现在大部分人都用网络支付,只有不会使智能手机的老人才会随身带钱。

 只是他们也不考虑一下老人带钱出门,是否是要去医院看病,还是外出打工,万一这是人家的救命钱,岂不是造了大孽;哪怕不是救命钱,他把人钱给偷了,一个老人在外面,又该有多无助。

 沈歌从小行走江湖多年,不该他管的事情他不会去管,但路见不平,也会视情况拔刀相助。

 当年他曾和老爷子在一个村子里暂住的时候,偶然间发现村子东北角一个荒废的房子里关押着四名孩童,不用想就知道是“老渣”人贩子干的。那时两人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把人贩子的情况摸清楚后,找到只有一个女人看守的机会,沈歌出现把那女人引来,老爷子则趁机把那关起来的几个孩子给放了。

 至于为什么那女人能被沈歌引开,一方面是因为他年纪小,对方自认很快能抓住他;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激怒对方,他是把毕生能想出来侮辱人的词汇都用上了。

 不过......人贩子也不能算是人。

 救走那些孩子后,沈歌和老爷子两人也连夜搬离了那个村子,人贩子的手段穷凶极恶,他们一老一少,也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