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人微言轻(第2页)
“其实,你所发现的这个问题,兵工厂的工作人员也早就注意到了,他们也在想办法进行改进。只不过是需要一些时间而已,但你的这个建议,我也会进行申请的。”
赵三才听到这般说词,也就明白希望不是很大。
人微言轻。
再加上自己是一个刚入伍的新兵,且还是一个小队的副队长。
赵三才想着,若不是自己近段时间的神勇表现,或许眼前的李大队长根本就不会对自己说这么多的话。
何况兵工厂是什么地方,能让你一个新兵蛋子随意的去接触吗?
还是有些过于草率了,如此的急功近利,会让领导对自己的动机产生怀疑。
虽初衷是好的,但就怕有心人给你使绊子。
气氛开始有所冷下来。
好在这个时候,指挥室的电话再度响了起来。
李队长起身的同时,又对赵三才说了一些勉励的话语。
赵三才离开大队长的指挥室,再返回住处的路上,赵三才的脑中还在思虑着。
既然自己人微言轻,在言语上无法引起领导过多的重视,那干脆自己就干出点实际的东西出来。
用事实来证明。
边区兵工厂因为人才紧缺,再加上设备以及技术问题,所生产的物资也是有限的。
这一点从《亮剑》中,李云龙去后勤部领取手榴弹的场景便可以看出来。
那是当时抗战时期真实情况再现。
李云龙见到后勤部长,一张口就要五十箱手榴弹,可最后却只给了他二十箱。
这是为什么?首先,李云龙这个人很有商人头脑,故意先抬价,其实他已经料到后勤部长最多只会给他二十箱左右,或者说他本来就只打算要二十箱,但是为了怕后勤部长压价,所以他才先要五十箱。
若是李云龙一开口就只要二十箱手榴弹的话,说不定后勤部长最后只会给他五箱。
其次,说到底还是部队的弹药本来就不富裕,穷。
而且兵工厂的产量也是有限。五十箱手榴弹可是一笔不小的军备,估计能够装备两个团了。
如果全给了李云龙,那么别的团自然也就分的少了,万一以后让有心之人抓住了把柄,说他分配不均,那么他这个后勤部长也就干不下去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抗战初期,不论是装备还是弹药都是我军急需物资。
就拿子弹来说吧。
我军的兵工厂因为技术以及设备问题还不能完全生产出来,大多是通过国军的配发,以及战场上的缴获。
国军的配发可以说根本就指望不上,大多还是通过战场上的缴获。
就连子弹壳,我军战士也会收集起来,然后上缴到军需处,更换等量的子弹。而战士们所收集的子弹壳便会再由军需处的管理人员运送到兵工厂,进行二次复填黑火药加工之后,再进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