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五莲县松柏镇九仙山社区的历史文化和传说(第3页)
苏轼知密州,时仅两年。在他留下为数不多的诗文中,即有多处赞及九仙山。即使在他离开密州的一些诗文中仍然忆及九仙山的美景。宋熙宁九年十月,他收到了原在杭州任职时的幕僚周邠(曾为钱塘县令,时为乐清县令)寄给他的《雁荡山图》。他在领略了雁荡山的美妙之后,触景生情,又想到了九仙山的美妙。他以自己“此生的有寻山分”周游过名山大川的权威口吻写诗结周彬评曰:“……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他还在诗中作注说“九仙在东武(即诸诚),奇秀不减雁荡也!”宋代曾将全国划为十五路,京东东路是其中之一。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辖区囊括了山东徒骇河东南至河南北部的大部地区,可见其范围之广,九仙山名声之大。
九仙山东麓丁家楼子村西的“白鹤楼”,传为苏轼治密州时所建。当时,苏轼刚刚带领密州老百姓战胜了旱灾加蝗灾。因官府和民间财力均有限,白鹤楼建的规模不大且楼体多为木制。在清初的一次大地震中被夷为平地。年深日久,如今楼体已不复存,但是,楼基上的柱窝、苏轼亲书的“白鹤楼”题刻却仍然历历在目。楼体虽小且不复存在,但它的名声却至今震耳。央视“开心辞典”栏目曾出题:“南有黄鹤楼,北有白鹤楼。黄鹤楼在湖北,白鹤楼在哪里?”答案是:“在山东。”指的就是曾经矗立在九仙山下苏轼当年督建的白鹤楼。
自宋之后,九仙山即声名远播。慕名前来仙游、览胜、观光、考察乃至隐居的不计其数。
明万历年间,四川高僧庞明开心空大师遍游江南名山大川舍尔不住。他一到九仙山的五朵莲花峰(即今之五莲山),见这里“苍碧插空,绕青缭白,出泉如龙湫,引松若凤鸣”,抚掌赞叹说:“缘在是矣!缘在是矣!”遂在此结茅定居,打算于山中兴建一座寺院弘扬佛法。继而,他“北走京师,请敕建寺。”他用九仙山上的中草药为万历的母亲李皇太后治好了连太医院也久治不愈的眼疾之后。万历皇帝龙颜大悦,不但根据心空的描述,钦赐九仙山的五朵莲花峰为“五莲山”,而且三发诏书、两拨内帑,派内侍太监亲自督工,兴建了后来名噪大江南北的护国万寿光明寺。连乾隆皇帝的替僧也曾在此出家受戒,并担纲寺院的住持。
慕名来九仙山游览乃至隐居的不乏历代文人学士。他们歌颂九仙山的诗词歌赋卷帙浩繁。自宋迄清仅能查到的就有309篇(首),出自98位文人墨客之手。他们来自北京、四川、陕西、河北、江苏、浙江、山东、山西等全国各地。隐居积霖谷卧象山下的张侗和隐居兰陵峪匡山之中的王沛恂还分别着作了《卧象山志》和《匡山集》。这些文人雅士凭借手中的一支毛笔,把九仙山的风土人情连同他们自己的经历写进了作品并流传后世。
然而,最具传奇色彩、最能吸引大众眼球的,是明代隐居九仙山的丁惟宁、丁耀亢父子着作《金瓶梅》和《续金瓶梅的故事。
不管是文载还是口传,都指向丁惟宁被罢官之后,隐居九仙山东麓丁家楼子村以文会友,并继承父志潜心创作了《金瓶梅》。他为避文字狱而用的作者名“兰陵笑笑生”,成了文学评论界千古之谜“哥德巴赫猜想”。尽管“丁惟宁说”仅是七十多个作者说之一,但是,“丁惟宁说”在金学界的呼声日高。特别是丁家楼子村丁公石祠里边的诗文碑刻,更从实物上提供了证据。这是其他作者所不能企及的。明末清初着名文人亦即丁惟宁的第五子丁耀亢,“误读父书”,创作了《续金瓶梅》,因为署的是真名,被陷文字狱,坐了六个月的刑部大牢。幸有文友搭救才得出狱,但还是气瞎了眼睛。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丁惟宁是《金瓶梅》的真作者。
文人而外,兵家也曾频频涉足九仙山。兵圣孙膑在九仙山率兵打仗、隐居着书、授徒讲学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因有另篇详叙,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