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109章 向智能化生产进军!(第3页)

 别看他和常浩南要负责工控系统,以及装夹定位算法两个部分,但软件层面的东西,只要理论基础扎实,加上思路理顺,反而能够比较稳定地肝出结果。

 反倒是硬件方面。

 机床不是家用电脑,远没有后者那么好的兼容性。

 在工控系统更新之后,往往需要花很大功夫进行适配。

 尤其是整套动作系统大部分来自意大利,所以中间还要和他们进行对接。

 而意大利人的效率……

 只能说懂的都懂。

 “也是巧了,昨天才通过的验收……”

 常浩南露出了一个满意的笑容。

 ……

 出于软件适配硬件的原则,生产测试,自然得安排在火炬-c.b.法拉利公司的车间里进行。

 正如之前杨卫华所说,自适应加工原型机是在一台c加工中心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因此从外形上看,似乎和旁边的同款产品没有任何区别。

 但在机床启动之后,需要导入的生产数据却比老型号复杂了很多。

 三轴加工中心,生产不了过于复杂的曲面。

 比如铣叶轮的流道时,铣刀要伸到流道内,如果主轴上没有摆头、或者工作台上没有转台的话,就无法完成加工。

 因此,常浩南只是提供了一个典型的铝合金飞机结构件作为测试对象。

 装夹定位算法本身的复杂程度很高,不可能通过机床本身完成计算。

 但ms45t允许外接设备,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点不足。

 “测试开始!”

 随着常浩南一声令下,一众技术人员便分别开始了准备工作。

 很快,算法控制参数和工件加工方案便被输入到电脑当中。

 “轴向切深设置为6mm,采用非均匀加工顺序,共产生168个中间状态质心,其中159个(94.64%)质心被优化后的固定装夹区域包络,经过18轮迭代之后,目标函数收敛至0.7789……”

 “三个定位点坐标分别为a (394.73,-219.87)、b (367.00, 0)、c (292.07,-218.40)……”

 “……”

 魏永明这边刚刚汇报完计算结果,杨卫华就已经完成了对待加工薄板胚料的三点固定。

 接下来,就是把加工程序导入到工控系统当中。

 由于代码已经提前完成编写,因此整个过程只持续了不到10分钟。

 在安全员最后确定设备情况无误之后,保护罩被合上。

 紧接着,众人耳边就响起了切削液冲击铣刀,以及铣刀切割原料的声音。

 保护罩外壳有一个透明窗口,可供操作人员看清里面的工作情况。

 但这种精度的加工,光凭肉眼其实是看不出个一二三的。

 好在ms45t在经过升级后,可以直接显示切削力的测量值。

 因此,只需要看一眼屏幕,就可以大体了解机床目前的运行状态。

 实际上,大体加工流程和传统方式并没有太大区别。

 只是因为要变切削边计算补偿量,因此走刀的速度明显变慢,以及每两轮动作之间的间隔也延长了不少。

 但却省去了人工释放应力的过程。

 也减少了多次重复装夹所造成的误差。

 甚至于,还会对部分没能达到要求的区域进行二次补偿……

 总之,就是突出一个省心。

 杨卫华看着眼前屏幕上不断跳出的走刀步骤,突然感觉到了几分恍惚:

 “常总,如果以后所有产品都能这么加工,那岂不是只需要输入几个参数就行……甚至都不需要人员亲自到场操作?”

 常浩南轻轻摸了摸下巴:

 “短时间内还做不到这个程度,而且这还只是切削这样一个相对简单的过程而已。”

 “不过,这倒确实可以算作是智能化生产的第一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