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355章 真·核电池

一番画饼之后,常浩南总算是让韩陈峰暂时忘掉了吸气式高超的事情,转而把注意力暂时放在应用层面。

不过,电磁弹射也好,电磁弹射也罢,都只是常浩南拿出来转移对方视线的临时方案而已。

他刚刚真正想起来的,是一个很早以前就形成过构想,但一直没找到机会落实的思路。

实际上,不仅还没落实,甚至还没有确定理论层面是否可行。

回到办公室之后,常浩南首先处理掉了一些惯例需要他来批复的日常事务,直到时间来到9点钟之后,才拿起桌上的红色电话,拨出了一个号码。

“嘟——嘟——”

漫长的回铃音响起。

直到常浩南以为不会有人接起这个呼叫时,话筒那边终于响起一个声音。

“这里是镐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请问您哪位?”

他稍微愣了一下,本来想好的寒暄话语也被硬生生憋了回去。

相较于自己想要联系的那个人而言,这个声音显然有些年轻了。

于是,只好向对方报上身份:

“我是航空动力集团的常浩南,想要找屈良生院士沟通一些项目需求方面的事情,你直接报我的名字,他应该知道的。”

在四年前常浩南刚刚评上院士称号之后,二人曾经在超高速离心机领域进行过一次合作,并且一直保持着大约三个月到半年联系一次的频率,相互之间也算是熟悉。

然而,电话那头却报以一阵沉默。

常浩南还以为是通话质量有问题:

“喂?”

一声试探,总算获得了回应:

“对不起常院士,老师目前病重正在治疗,我是他的学生安守智,如果您的需要不涉及保密问题的话,或许我可以试试能否帮忙……”

常浩南注意到,对方说的是“尝试帮忙”而非“代为转达”。

也就是说,屈良生的情况恐怕不太乐观。

当然,考虑到对方评上院士的时候就已经72岁高龄且长期带病,倒也不算十分出人意料。

只是让他生出了几分怅然若失的感觉。

实际不仅屈良生,包括杜义山和丁高恒等常浩南更加熟悉的人,近些年来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

只能说,老一辈确实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瞬间的出神过后,常浩南重新平复情绪,优先应对眼前的通话:

“没什么需要保密的……我想到了一个核能发电的新技术路径,但还有些具体情况需要找一位反应堆设计领域的专家确认,不知同志能否引荐一位?”

屈良生虽然是核能领域出身的院士,但主要负责离心设备研发,本质上还是机械专业。

常浩南之所以找到他,只是想要一个比较合适的切入点而已。

而另一边的安守智很显然被这句话惊得不轻。

“核能发电的新技术路径”,这哪是随随便便就能想出来的?

如果换个人说这话,他大概率要当做是魔怔民科或者单纯恶作剧而直接挂断电话。

但常浩南这个名字,总归还是有些说服力……

少许纠结过后,安守智还是选择相信对方。

几十个名字在他的脑海中一闪而过:

“反应堆设计方面的话,或许彭觉先彭院士会比较符合您的要求。”

说完之后,又想到常浩南对这个名字应该比较陌生,又介绍道:

“彭院士是搞核武器研发出身,90年代中期以后又专注研究核能开发利用,应该会对您提出的概念比较熟悉和感兴趣……”

后者听到这里也不由得苦笑。

对方应该是望文生义,听见自己的名字就下意识以为要军用。

属于是这些年来形成的刻板印象了。

好在他刚才到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这位彭觉先院士最近研究的课题方向,还真就能和他的想法扯上关系。

也算歪打正着……

……

常浩南原本的打算是,先找个近两天不算太忙的日

子,去医院探望一下屈良生。

结果他这天上午给工程物理研究院去的那封函,在当天傍晚就收到了回应。

第二天一早,彭觉先本人更是直接来到了怀柔科学城。

反应速度让常浩南叹为观止。

事已至此,只好先谈正事。

“彭院士,我构想了一种新的核能发电思路,不需要用到水或者液态金属作为发电工质,甚至也不需要汽轮机,就可以直接转化生成电能……暂时命名为核电池。”

常浩南开门见山地引入话题。

当彭觉先听到“不需要汽轮机”的时候,整个人为之一振,看那架势差点就直接站起来。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技术水平在短短的200年里突飞猛进,但在能源利用这一块并没有脱离烧开水这个框架。

无非燃煤锅炉和核反应堆是直接烧水,内燃机和燃气轮机则是加热工质气体而已。

无论郎肯循环、布雷顿循环、斯特林循环……总体上仍然是膨胀做功那一套。

在地球上,氧气和水充足,当然无所谓。

到了地球外面,肯定不能继续靠这种方式完成能量转化。

如果能突破这一原理层面的桎梏,那无疑是为人类进入下个时代的道路照亮了新的曙光。

然而,整句话说完之后,彭觉先的脸上却又显露出了些许遗憾——

在他的专业领域内,由于特定一段时间的炒作,导致“核电池”一般指代同位素电池。

算不上什么划时代的新技术。

尽管如此,彭先觉还是耐心地确认道:

“常院士,放射性同位素电池的概念已经相当成熟了,主要包括两个大类将近十个小类,不知道您具体指的是温差热电式、热光伏效应式、辐射伏特效应式、热离子发射式……”

常浩南刚才还在疑惑,为什么对方听完之后会是那样一副奇怪的表情。

现在终于知道,原来又是沟槽的定义问题。

于是赶紧打断了对方的报菜名:

“我说的不是同位素电池……是真正的热电直接转换过程。”

说着从旁边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概念图。

“采用氦/氙混合气体作为工质,在充当冷却剂的同时利用核反应实现电离形成导电流体,经过增压加速之后通过垂直磁场,从而直接产生感应电动势。”

“工质气体经过发电通道后仍携带大量的热能,这些热能一部分经过散热器排散到空间,另一部分随工质经多级压缩机送回热交换器,完成二次交换后被送回核反应堆,实现发电工质的完全循环使用……”

“……”

实际这个方案,跟之前国外用燃煤或燃气锅炉产生等离子体发电的思路异曲同工,只是把费拉不堪的化石能源换成了宇宙中最本源的原子能,极大地提高了工质的电离水平。

当然,也极大地提高了对于整个系统的指标要求。

别的不说,光是把一回路冷却剂从水换成气体,就足以把反应堆内壁温度提高到2000k左右。

很少有材料能在如此极端的条件下维持稳定,并保护反应堆芯正常工作。

但另一方面,由于不涉及复杂且低效的多次换热以及机械能转化过程,使用这一设计的真·核电池在能量密度方面必定遥遥领先,而且可以把整个系统集成在很小的空间内,非常适合在一些特殊环境,比如外层空间或外星球来使用。

彭觉先也万万没想到,常浩南这次不是在炒概念,而是要来真的。

看着眼前大胆到有些疯狂的计划,一时间竟不知该作何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