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缺 作品

第319章 各方反应(第2页)

 袁尚书对此抱有质疑,“我怀疑他压根没有中过毒,要不要让太医去给他把脉?”

 “过去这么久了,还能把得出来?”

 幕僚不认为此举有用。

 太医院当中有些人的医术,并没有外面传闻中的厉害。很多说法都是经过词语的修饰,略有一些夸张的成分在里面,好比治好一点小病小疼,方子还是前朝或是前人传承下来的,照着人家抄出来,把病人治好了,传出去便夸成了对方医术了得。

 好比刘家人的医术,多数就是这样捧出来的。

 幕僚将想法说出。

 袁尚书也不确定,“能不能也要先请人过去才知道。”

 没有实际的行动。

 光是靠在这里猜也没用。

 当即,袁尚书叫来老管家,吩咐道:“拿我的名帖,去太医院请卓太医,你再去备上一份厚礼,走一趟秦府。”

 “老奴这就去办。”

 老管家拿着袁尚书递来的名帖走了。

 这时幕僚才问:“医术最好的,不是刘太医吗?”

 “你为什么这样觉得?”袁尚书反问。

 “他是院使。”

 “能当上太医院的院使,医术自然不会是欺世盗名,却不一定是最好的。”混迹官场多年,袁尚书知道的秘密比旁人多了去。

 ……

 几乎同时在杨家。

 杨府当家的人几乎都聚到了书房。

 杨阁老还让人去请了族中的长辈,一同过来商议此事。比起袁尚书那个不痛不痒的罪名,杨家的罪名一经证实,后果不堪设想。

 杨应骥和杨应荣也匆匆回府。

 来到了杨阁老的书房。

 “祖父!”杨应骥进来便向杨阁老行礼。

 杨应荣也跟着行礼。

 杨阁老将今日大朝会发生的事简单提起,“袁家这是要置我们于死地,我们必须要尽快想出应对的法子。”

 “徽州、徽州那事儿,真、真是……”杨应荣的话没有说完,但大家都听懂了。

 他想问徽州的大案,杨令瑜是否真的做过。

 杨阁老面沉如冰,“这事情不论是不是令瑜所为,责任他都逃不掉,眼下是罪名大小的问题,会不会牵连到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