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子嗣问题(合章)(第2页)
为此,他时刻准备着。
于谦为人,说好听点叫刚直
。说的难听点,简直有如那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众所周知,王振对于谦怨愤已久。
这次好不容易抓到其把柄,将他下了都察院狱,罪名:擅举人自代,无人臣礼。
如此罪名,显然是要取他于廷益性命。
但他也知道,于廷益那科,主考官乃是内阁杨士奇。四朝元老,先皇托孤重臣,文臣之首。这些名头,哪怕只取其一,任谁听见也都心里要抖三抖。更遑论数个头衔集于一身。
但王佑却偏偏不怕。
自打去岁三杨之一的‘东杨先生’杨荣卒后,内阁早已不同朝初。
杨士奇与杨溥如今也已呈日薄西山之相,垂死挣扎罢了。
好,既然你们都瞧不上我王佑,那我就偏要让你们好好瞧瞧。
朔望朝参那次,便是大好的机会。
他要讨好王振,也只有这位陛下口中的‘王师父’,才能帮他实现梦想,更进一步。
至于于廷益该死不该死,会不会死,他并不关心。
那日朝会,他看见了王振看他时的眼神。
他知道,自己目的达到了。
那日散朝,他沽了好大一坛酒,回家关起门来,开怀畅饮,幻想自己身居高位,那些看不起他的人,都匍匐在自己面前,大礼参拜。
谁知,天不遂人愿。
王振的召见他一直没有等到。反而因为那日朔望朝参,他的日子更加不好过。
行在工部尚书吴中老迈,十天里倒有九天不在衙门。如今主理工部事宜的,是左侍郎王卺(jin)。
这王卺和于廷益交好。
那日朝会之后,本就瞧他不惯的王卺,如今更是动辄因为一些小事,将他喊去训斥一番。
以后数日,王佑简直度日如年。
见王振的召见遥遥无期,他心下愈发慌乱。
其实,他不知道,那日朝会,王振确实对他极为满意。奈何近来,王振也是焦头烂额,于是就把召见他的事忘了。
王振哪里知道,王佑那日朝会,乃是背水一战,甚至可以说是将自己的一切都押了上去。
王佑不知这其中究竟出了什么岔子。他只知再这样下去,工部将再无他立身之地。
说来也是凑巧,几日前,他又被王卺训斥一番。
散朝后,他在路上碰见一位在工部供职的大匠师,闲聊几句后,从他口中得知,宫里御用监少监喜公公正在新建的宅子,因为工匠不足,停工了。
如今正大力托人寻找良匠,所托的人还说了,工钱好商量。
王佑一听,顿时来了兴趣,不过心里也满是狐疑。
喜宁建宅子,为何停工,原由他却是知道的。
那日朝堂上,顺天府尹姜涛一份血书和卷宗递上去,屁股不干净,圈役工匠私用的,散朝后当即便将人遣散。
那些工匠重获自由,大多都立即逃离,至于工钱,则是想都不敢想。
连日来,工部一直在配合顺天府核对名单,此事王卺自己亲自主持,整个工部,简直忙的前脚跟打后脑勺。
当然,王佑自己一如往常般清闲。
现如今,喜宁宅子建不下去,王佑也知道其中内情,那份血书,喜宁的姓名赫然在列。
喜宁何等人,王佑岂会不知,风过留痕,雁过拔毛的主儿,唯利是图到极点,他会自己掏腰包雇佣工匠?
这其中要是没有什么猫腻,王佑打死都不信。
扯着闲篇,王佑猛然想起,何不走这条门路?
喜宁此人,年纪轻轻就做到御用监少监的位子上,这其中既有他极讨当今陛下欢心的原因,毕竟‘喜’字由来,谁人不知。
但王佑看中的却是另一点:喜宁乃是王振心腹之人。
听说,喜宁在司礼监还得了个随堂听差的差事。
司礼监何地?
如今,有人背地里称其为内朝廷。
司礼监掌印俨然就是内丞相。
大明立国,太祖高皇帝废丞相制,如今大明朝庭没了丞相一职,反倒有了内朝廷和内丞相,岂不怪哉?
奈何,事实就是如此。
找到门路的王佑当即下了狠心,让大匠师笼络所有能笼络的到的良匠,去往喜宁新宅,助其落成其宅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