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十分熟练(第2页)

 朱祁钰的话中带着调侃,更多的是轻蔑。

 “陛下,并非如此。”

 一片沉默中,于谦站了出来,道:“当初事情复杂,不少人披着渔民的外衣,从事非法私贸,更是与倭寇勾结,为祸沿海,才有此法。”

 朱祁钰抬起手,打断了于谦的话,道:“于尚书知道朕的意思。”

 于谦也闭嘴了,不管当初有多大的麻烦,那么,到现在都还没解决,而且还不断演变成民乱,这是为什么?

 有人为民请求放开海禁,也有人为己,以祖宗之法不可变,阻止开放海禁。

 但是,并不是说请求开放的,就一定是好人,而阻止开放的,就一定是坏人。

 两者都有充足的理由,而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发展力量。

 可是,这又牵扯到了文武之间的争执。

 一条条线缠绕在一起,撕扯起来,有些线就会被扯断。

 朱祁钰理解这些,所以才打断于谦的话,继续道:“法律不过是道德之底线,老生常谈的话,朕不想多说,可是,拨乱反正是必须的。”

 顿了一下,朱祁钰才继续道:“王尚书,科举日近,扩招山西、陕西名额,增添辽东,浙江与山东略微削减。”

 明朝科举对于各地的选拔都是定额的,而这个额度,便是皇帝用来调控和拉动地方学子的手段。

 这个时代,进京赶考根本不需要学子花费什么,故事中的十年寒窗苦读,还要借路费,巧遇富家千金这种事,大多都是骗人的。

 对于科举的重视,朝廷从路费到住宿,各地驿站都会为考生提供,还有公车接送。

 各地官田中,也有拨出一部分资源地方学堂。

 当然,前提你必须读出头,过了地方童试才会有之后的一系列待遇。

 朱祁钰并不是那种容易服软的人,和朱元璋差不多,南方不安分,那么就直接削减其上升通道。

 而与朱元璋不同的是,朱祁钰会在乎舆论。

 等到舟山之事发酵,大多数百姓都会知道,朝廷为什么会削减浙江和山东的名额。

 “臣,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