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大秦的变化(第2页)
如果有人因贫困潦倒、饥肠辘辘而去县衙偷吃大米,县太爷不仅不会抓捕惩罚,反而还会热情款待,唯恐此人被饿死。
在这里的大秦,一旦出现饿死人的情况,那将成为官员履历上无法抹去的巨大污点。
朱明面带微笑地开口道:“在咱们的传统习惯中,传宗接代始终都是最为重要的头等大事呢!只要能够保证人人
都能吃上饭,那就营造出了一个适宜繁衍后代的良好环境。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估摸着用不着二三十个年头,大秦的人口数量就能够翻上一番啦!”
政哥嘴角微微上扬,笑着说道:“多了,有点多了,根本用不了二三十年那么久。按照李斯之前的统计,十年时间,就能翻一倍!且不说其他方面,单是那些源源不断融入到大秦的女子数量,那简直就是数不胜数。无论是繁华的主城还是偏远郡县,走在路上,随时随地都能看到身怀六甲的孕妇们。”
听到这里,朱明不禁心头猛地一跳,脑海中瞬间回想起政哥曾经的苦恼。
随着大秦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众多异族女子如潮水般涌入大秦境内。
这些外族女子仿佛看准了目标一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大秦的适龄男子们。
以至于现如今,如果大秦还有男子打光棍儿的话,那毫无疑问,肯定是他自身存在某些问题导致的。
当然,大秦取得的成就可不仅仅局限于人口增长和各族融合方面。
在粮食领域,由于技术不断革新以及农田开垦面积逐步扩大,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不仅能够满足大秦自身需求,还可以卖到到其他地方赚取丰厚利润。
在科技方面,更是有着令人惊叹不已的巨大进步。
大秦过去一直用于记载文字的沉重竹简,早已被轻薄柔软、易于书写和保存的纸张所取代。
在那些从外地引进的优秀人才助力之下,大秦各郡基本上都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造纸工厂。
在这片广袤的大秦土地之上,这些造纸厂犹如一座座神奇的工坊,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类型的纸张。
它们不仅大量生产着供文人墨客们尽情挥洒笔墨、创作出优美诗文和书法作品的高质量书写用纸,还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卫生纸也应运而生!
这一创新之举极大地方便了民众的生活起居。
说来有趣得很,政哥的儿子公子高竟对这看似不起眼的卫生纸产业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注,并积极投身于推动它向前发展的工作之中。正因如此,他在大秦可谓声名远扬,成为了众人皆知、口口相传的“卫生纸皇子”!
历史上闻名遐迩的秦直道自然不会再去建设。
不过,大秦已然初步构建起了自己的交通网体系。
四通八达的公路如同一条条坚韧的纽带,将大秦主要的郡县紧密相连在一起,并且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向着周边地区不断延伸拓展。
此时,大规模的电站尚未崛起,不过一些小巧玲珑的火力发电站和水电站却已悄然登场。
繁华热闹的大秦咸阳城,道路两旁矗立着一排排整齐而又明亮的路灯。
每当夜幕降临,这些路灯就宛如璀璨的明珠般绽放出耀眼光芒,照亮了咸阳的每一个角落。
除了寒冷刺骨的冬季之外,许多老百姓以及莘莘学子都喜欢在夜晚时分聚集到路灯周围,享受那份独特的欢乐时光。
想必后世耳熟能详的“凿壁借光”故事,在如今这般灯火通明的环境下怕是再也难以重现。
大秦的教育事业已然取得显著成效。
惊讶于后世教育的先进。
政哥对于教育事业可谓是不遗余力地投入大量资源。
几乎就是照抄后世的教育,只是稍作改动,适合大秦的国情。
对于大秦这个时代来说,可谓是非常的先进。
大秦帝国的教育体系呈现出一番崭新的景象。
在乡村地区,每相隔不远的几个临近村庄必定会设立一所小学,以便让孩子们能够就近接受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