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大秦的变化(第3页)
而在镇一级别的行政区域,则至少会配备一所中学,以满足更多学子进一步深造的需求。
不过,大秦由于目前尚无足够多具备升入高中资格的学生,所以高中以及大学的数量相对较为稀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必然会逐步得到改善。
在学生入学方面,政哥不仅抄袭后世,甚至更加的严厉。
凡是家中有处于适学年龄阶段孩童之人,无论是男童还是女童,都必须毫无保留、无条件地将孩子们送进学校接受教育。
所有的学杂费全部免除,就连每日的午餐都由学校方面全权负责供应。
不仅如此,学校还会向学生们统一发放得体的着装。
倘若有哪户人家胆敢公然违抗这项命令,那么等待着这些家长的将会是大秦律法严厉的制裁。
他们不仅会被没
收之前所分配到的土地,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更会遭到大秦衙役的抓捕,送入那冰冷阴暗的监狱之中。
除此之外,还要承受被拉出去游街示众这般羞辱性的惩罚。
要命的是,还会实行株连。
大秦律法尚未采取行动,那些同住在村庄里的邻里乡亲,也绝对不会坐视不管。
若是哪家父母狠心不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学读书,恐怕不等官府来人,愤怒的村民们便会率先打上门去,直接送到衙门,免得被波及。
学校的教学科目安,和后世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别,但也有着其独特之处。
以历史课本为例,它的厚度相对于后世的版本而言明显要轻薄许多。
关于远古时期人类的记载几乎没有,而像后面的大汉、大唐、大明等朝代的内容,自然而然也是不会出现在这本教材中的。
英语课?这是什么鬼,根本就不会存在。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
大秦刚刚建立,百家摩拳擦掌,准备大力发展。
结果,还未发展起来。
大秦全民教育,给了百家当头一棒。
适龄的孩童都去上学了,谁还去百家门下学习,以为会慢慢没落直至消失。
发现学校的各个科目,百家顿时来了精神。
都能在各个学科中,看到自己学说。
为了延续下去,百家不得不拆解并转化成为一门门相互独立又别具一格的课程。
进入学校成为教师。
其中,儒家显得颇为郁闷,身为百家中的佼佼者,结果儒学在语文教材中的篇幅居然只有短短数章而已,远远不及《祖龙诗词三百首》所占的比重大。
平日里的考试也少。
被视为奇淫巧技的墨家,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
面对技术人员短缺的局面,政哥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毅然决然地决定专门创建好几所技术院校。
这些技术院校犹如一座座璀璨的灯塔,照亮了大秦迈向科技进步的道路。
它们源源不断地为大秦精心培育并输送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技术人才。
这些技术人才就像是一股股清新的甘泉,又如同一股股鲜活的血液,迅速而又顺畅地融入到大秦的各个领域之中。
在经济领域,令人欣喜的变化悄然发生。
一家家规模不一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许多大秦的普通百姓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种田方式维持生计,而是勇敢地踏入工厂大门,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精湛的技艺,通过辛勤劳作换取丰厚的报酬。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化的趋势初现端倪。
人们的生活水平节节攀升,大秦百姓的消费能力相较于以往更是有了数倍的增长。
这种显著提升的消费能力宛如一股强劲的东风,极大地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发展。
繁华热闹的商业街人头攒动,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熙熙攘攘的集市里吆喝声此起彼伏,交易场面热火朝天。
商业的兴旺发达使得大秦的财政收入逐年递增,国家日益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