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17章 我们需要更好的飞机(二合一)

 趁着跟杨慧梅交流的功夫,卢育英专门注意了一下从四辆中巴车上下来的巴基斯坦代表团成员。

 细看之下确实发现了一些不同。

 尽管大多数人都穿着军装,但是跟之前几次相比,这个代表团里面的空军军官比例明显更高,而且从装扮和年龄来看,其中有很多都像是现役飞行员。

 来买飞机的时候带几个飞行员体验飞行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因为大多数空军的高级军官本就是飞行员出身,因此很少会出现这么多的年轻面孔。

 看着巴方代表团成员陆续下车,杨慧梅也不好一直把人家晾着。

 但是在转身之前还是跟卢育英说道:

 “总之,这次的情况确实比较特殊,上级也非常重视,今天我出来之前,空军申田丰副司令员专门定了调子,说要加深中巴两国在军事技术和训练方面的交流。”

 看着对方离去的背影,卢育英有些苦恼地敲了敲自己的脑袋。

 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他并不喜欢这种模棱两可的表态。

 如果要是能像飞行器设计一样,给出一个精确的范围就好了。

 可惜在对外交流领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1988年开始,两国就基于一种歼7深度改进型——超7计划确认了合作意向。

 但是由于双方对于战机技术层面存在分歧,加上中间巴方的兴趣又转向f16,导致这一项目在原地踏步了很长时间。

 一直到前年,也就是1994年,因为受美国制裁导致采购f16无望的巴方才重新开始了正式的谈判。

 不过这个时候,他们对于飞机的要求已经从一架“给f16打下手的低端战机”变成了“能够取代f16独挑大梁的主力战机”。

 超7计划一开始的方案,歼7cp显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

 要是重新按照巴方的技术要求设计一架新飞机,那这个工程量,以及成本就要大得多了。

 无论对于中方还是巴方来说,连带着的风险也要成倍增加。

 所以需要更加深度的合作模式。

 然而国与国之间加深合作这种事情,哪里是航空工业部门能说了算的。

 总之谈判进度就这么僵住了,一直到今天。

 结果这个时候又突然说要加深交流——

 那是要加到多深?

 十号工程?

 想都不用想,绝对是不能给看的,甭管巴基斯坦背地里跟华夏再怎么关系好,人家终究还算是白纸黑字的美国盟友,不能什么东西都往外抖落。

 可是然后呢?

 看着对方这次的架势,绝对不只是再买一批歼7那么简单。

 而且还涉及到航空技术领域的合作,那就更加敏感和麻烦了。

 611所目前进行的几个项目涉及到各种技术和子系统,哪些能卖,哪些不能……

 这些问题,卢育英内心都没有底。

 实际上,不仅卢育英没底,由于这个时候的华夏在装备出口方面还不成熟,就连华夏航技的人也没底。

 但无论如何,事已至此,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毕竟如今军队还在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整个军工部门都严重缺少订单,甚至需要搞军转民产品以维持生计。

 虽然已经比80年代最艰苦的时候要好上不少,但各方面的资金都仍然是紧巴巴的。

 例如目前由卢育英本人负责,进度相当喜人的歼7f战斗机,项目总拨款只有5000万人民币。

 如果不是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让他通过一篇论文联系到救兵,大大降低了飞机的开发成本,恐怕这个深度改进型都未必能走到最后。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但凡比较有想法的军工企业都把目光投向了国外。

 如果能拿到外国客户的订单换到外汇,那么这些经费纵然不可能全部归属于本单位,也至少能留下相当一部分,解决一些火烧眉毛的问题。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卢育英深吸一口气,朝着代表团的方向走了过去。

 为首的一名军官也走上前来。

 “这位是航空工业蓉城飞机设计所的卢育英总师,负责了多个歼7飞机改进型号的开发工作。”

 站在二人侧面的杨慧梅先是向那名军官介绍了卢育英的身份,然后又微微转身面向后者:

 “这是巴基斯坦空军副总参谋长,也是这次巴方代表团的领队,沙希德·拉蒂夫少将。”

 二人握了握手。

 拉蒂夫的开场方式非常独特:

 “在因为年龄太大而停飞之前,我飞过的最后一个型号就是由你们设计的歼7mp战斗机,在当时,那绝对算得上是一架相当不错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