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17章 我们需要更好的飞机(二合一)(第2页)

 “非常荣幸能得到您这样的评价,少将先生。”

 就像所有父母都喜欢听别人夸奖自家孩子一样,身为611所设计师的卢育英自然也对此相当受用。

 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是乌尔都语,但绝大多数人实际使用的都是英语,因此二人之间的交流可以不通过翻译。

 当然,拉蒂夫的意思也很明白,当年算是一架不错的飞机,言外之意就是如今已经有些落后了。

 这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歼7mp本质上是一架换装了大量西方设备,并且可以使用法制r550空空导弹的歼7b,放在当初刚刚交货时候的1984年还算是能看,但是到了如今的90年代中期,无论飞行性能还是机载设备都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因此卢育英便按照最开始的计划,带着拉蒂夫,以及他身后浩浩荡荡的一个差不多四十人的代表团向132厂的总装车间走去。

 那里正停着一架已经下线但还没来得及转场到阎良进行试飞的歼7mg。

 既然摸不准对方这次前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那先进行一些比较保守的项目总不会出错。

 当然,卢育英也没忘了自己“推销员”的身份,在路上一直向对方介绍着这种611所当前的主打型号:

 “少将先生,由于歼7mp上面使用了大量西方设备,加上综合性能如今也稍显落后,所以我们已经停产了这个型号,转而准备出口新的改进型,也就是歼7mg。”

 “新飞机的机翼从过去的大后掠三角翼改成双三角翼,内翼后掠角57°,外翼后掠角42°,并增设了前后缘机动襟翼,换装了涡喷13f发动机,机动性能相比之前的老型号提高了至少三分之一……”

 说话间的功夫,一行人已经来到总装车间外面,通过敞开着的大门看到了里面停着的那架歼7mg。

 杨慧梅是一名外贸专家,她并不太懂飞机。

 实际上如果不是在过去的24小时里恶补了一些知识的话,她甚至无法分别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歼6和歼7之间有什么区别。

 只有强5因为机头是尖的比较好认。

 但她懂人心。

 在卢育英刚开始介绍新飞机的技术特点时,拉蒂夫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但是当他看到车间里面停着的歼7mg真机时,虽然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现,但微微垮下去的面部肌肉还是透露出一股失望的情绪。

 在数次暗示卢育英长话短说快点结束均告无效之后,杨慧梅只好直接开口打断了他:

 “卢总师,我看这一次代表团里面有不少巴空军的飞行员,不知道能不能让他们坐到机舱里面亲身感受一下?”

 听到这句话之后的卢育英一愣,然后点了点头。

 那自然是可以的。

 对于准备用来外销的飞机来说,座舱体验是非常重要而且普遍的一个流程。

 况且歼7mg也根本没啥秘密可言,总归是要往出卖的。

 以华夏和巴基斯坦过去的军售关系来说,甚至让后者的飞行员驾驶飞机升空体验都没问题。

 ……

 随行的翻译很快把杨慧梅的这句话翻译给了代表团成员们。

 在看到卢育英点头同意之后,经过短暂的交流,一名看上去40来岁,留着大胡子的中年飞行员从人群中走了出来。

 不过南亚那边的人都比较显老,所以他实际上应该要更年轻一点。

 拉蒂夫看了他一眼,然后用一种非常自豪,甚至有点炫耀的语气介绍道:

 “这位是穆罕默德·萨米中校,我们巴基斯坦空军最好的王牌飞行员,驾驶过从歼6到f16的所有机型,总共取得过7个空战战果。”

 “真不错。”

 卢育英表面上并没有什么反应,只是示意旁边工作人员也从旁边132厂的工作人员去搬来一个登机梯,但是在内心中还是忍不住评价到。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现实情况,巴基斯坦空军的作战经验,尤其是空战经验极为丰富,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以弱敌强,绝不是虐菜刷出来的战绩。

 在拉蒂夫介绍完之后,萨米朝着卢育英干脆地敬了个礼,然后在几名地勤的协助下坐进了机舱里面。

 另外一个一直跟在萨米身后的人也爬上了登机梯,观察着座舱里面的情况。

 只不过这个人身上穿着一身陆军的土黄色军装,夹杂在一片藏蓝色里面相当显眼。

 正当卢育英准备上前介绍一下这架飞机的座舱相比老式歼7m具体有了哪些升级时,拉蒂夫少将却出现在旁边,并拍了拍他的肩膀。

 “拉蒂夫先生?”

 拉蒂夫看了一眼那个正站在登机梯上的人,似乎是在确认对方的注意力并不在这边,然后才小声开口道: